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省连续出台14个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政策文件,分别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卫系统、企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在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研经费使用办法、财政支持政策、绩效工资分配及教学成果认定等方面制定了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细化措施。近日,我省再次印发《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重金奖励科技人才。
  如此高密度聚焦人才发展环境、崇尚知识价值的改革举措在山西前所未有,从中可以清晰感触到一个资源型省份转型发展的紧迫感。那么,爱才重才究竟是何考虑?发力点在哪里?将以怎样的方式落地?为此,记者就上述问题对有关方面进行了采访。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无疑将对山西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资源观,将是对我们的一次真正考验
  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对山西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形成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定位,确立了我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之后,人才战略便成为我省落实三大目标定位的第一个发力点,因为山西之缺,首在人才。
  目前,我省在晋两院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人,“万人计划”人才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8人,这些数字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显然,我省人才匮乏现状与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无法适应。
  近年来,山西人才队伍建设始终面临内外之困,一方面,对外早有招才引智之心,也曾出台过一些政策举措,但总体而言,高端人才匮乏的局面一直未有根本改观。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方面制约,省内现有人才手脚被束缚,才华未能很好发挥,创新激情难以充分释放。
  省煤基多联产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关志道告诉记者,作为项目专家召集人,自己常年和行业内高端人才打交道,心里很清楚,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科研条件而言,无法与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竞争,如果再没有一流的政策环境,山西想从外边引进高端人才几乎没有可能。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政策层面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用一流的制度设计吸引人才。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简单的资源与劳务输出,而是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实现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另外,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山西要健全产业转型促进机制,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可见,从资源依赖走向创新发展,山西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引进外部人才需要一流政策支持,释放内部人才创新活力同样有待于制度上的突破。山西大学社科处张云来坦言,长期以来,省内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由于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很多高校科研人员难以施展才华,创新激情不高,虽然学校内部会制定一些探索性办法鼓励创新,但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始终放不开手脚。所以,作为人才密集型行业,首先期盼的是在制度顶层设计上对知识价值的充分肯定。
  人才流动到哪里,哪里就是创新发展的高地,没有人才支撑,再好的战略思路只能是纸上谈兵。尊重知识、以人为本成为山西创新发展的第一要务。
  以二流财政,行一流政策。股权前置、科研经费管理改革、项目审批简政放权、绩效考核体系调整等等,让有本事的人挣大钱,不再是无根无据的凭空想象,而是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印发后,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相关工作列入省政府“13710”督办系统重点推进。随后,省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国资委、卫计委、省编办等部门拿出需要出台的系列配套政策清单。今年6月30日,14个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先后推出,密集出台。8月21日,“山西省贯彻落实《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系列配套政策宣传培训班”开班授课,全省相关部门近400人参加了培训活动。之后,我省从10月底对此项工作全面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系列配套政策落地实施,打通改革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蔡颖鑫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政策层面的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下一步就是真抓实干、政策落地问题。就落实而言,这次出台的14个文件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已经细化到可以直接操作。此次我省从收入角度发力,为人才发展环境推出如此重大的改革举措,以二流财政,行一流政策,既是制度创新上的一次主动突破,更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我省的真正落地。
  在《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试行)》中,明确提出,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享有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审批或者备案。省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科技成果发明人可享有不低于70%的股权。而且将“先转化、后确权”改变为“先确权、后转化”。
  在人才引进方面,我省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2017年,省级人才经费投入总量超过5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在制定引进人才标准上就高不就低,对照的是其他省份的最高标准。
  在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方面,我省制定了比国家政策更宽松的管理办法,简化了项目评审流程,给予项目人员在经费使用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股权前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整、项目审批简政放权、财政投入力度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等等都是此次改革的亮点,但归根结底,山西此次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系列政策措施中,最大的亮点恐怕还在于转变了对人才的管理模式。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对此,蔡颖鑫强调,让有本事的人挣大钱,对此大家以前都心有疑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太钢经验证明,人才管理模式改革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次我省密集推出系列政策文件,就是为了在制度层面树立起让有本事的人理直气壮挣大钱的理念,让科技人员既有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的获得感,知识转化为价值不再是无根无据的个人行为,而是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
  知识价值得以真正体现,创新激情就会充分释放。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当人才依靠知识发家致富,科技创新这块“蛋糕”何愁不会越来越大
  太原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韩刚表示,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出台,到我省14个系列政策推出,没想到山西推进速度如此之快、力度如此之大。目前,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调查研讨,太原科技大学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以前心存疑虑问题,随着此次我省系列政策出台,现在心里有了数。今后,不仅是科研人员可以理直气壮挣大钱,我们管理部门也可以理直气壮为他们提供服务支持。
  张云来介绍说,就高校而言,科技创新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把这块“蛋糕”做大了,对集体和个人都有好处。此次我省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无疑是对人才发展环境的极大改善,不仅彻底为科研人员松了绑,而且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依靠知识发家致富。目前,山西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在筹备之中,下一步将会为科研人员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变他们单打独斗的局面。
  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科技处处长薛巧英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她告诉记者,鼓励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应用型高校办学方向所在,此次我省出台增加知识价值系列政策文件,让创新性劳动有了价值衡量办法,无疑是一次制度性突破,大大调动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目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正在加紧制定完善相关细则,相信随着新政策的落地与人才价值的提升,将为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带来全新气象。
  太钢是我省国有企业中一块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在该企业创新体系中,有一个独立战略经营单位,简称SBU。其目的就是改变传统人才管理模式,建立一条让科研人员凭借创新成果就能获得相应荣誉和奖励的通道。太钢技术中心不锈钢研发室高级工程师李国平介绍,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出台,使SBU里牵头的科研人员有了名正言顺的授权,为完成一个项目,要用多少人、用什么人都由项目负责人决定。在完成预定目标后,负责人可以决定奖金的分配,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理所当然得到重奖。
  和风惠雨必然伴随着科技成果的破土而出,当知识价值得以真正体现,创新激情就会充分释放,山西创新发展的春天来了!(贾力军)